青春期孩子厌学,不外乎这两个原因
【人物名片】
赵迎春,西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河南省平顶山市鹰城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创始人,平顶山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。曾任平顶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科长、平顶山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主任。
情绪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,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
记者:您认为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?
赵迎春:第一个是情绪问题。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,容易跟家长发火,容易跟人发生冲突和矛盾,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摔东西。
孩子到了青春期,大脑前庭还没发育好,控制情绪的这部分还没成熟。青春期孩子体内激素分泌旺盛,这些激素又会悄悄干扰大脑的情绪控制中心,让孩子的情绪更加起伏不定。特别是男孩子,可能会通过肢体碰撞或者语言攻击来释放不良情绪。这其实是他们换了一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。
前不久,一个高三学生给我打电话:“老师,我在教室里坐不住,想出去。”青春期孩子激素分泌得正猛,加上又到了春天,我们行业内的很多人说,春秋两季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,因为天气变化容易导致植物神经紊乱,也会让人情绪波动大,因此我建议他跟老师说一声,可以借口上厕所出去缓解一下。
高中的孩子,学习压力大,运动和休闲的时间被挤压,压力无处释放,逐渐积累,最后就变成了情绪问题。
我们现在强调要让孩子多运动,就是因为运动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,能让孩子把压力释放出去,情绪更稳定。
第二个是人际关系问题。前不久,一个初中生来找我,说学校没人愿意跟他玩。其实很多孩子在学校存在人际关系问题。有些父母很疑惑,跟我说孩子在家没觉得他不善与人交往,怎么一去学校就变了。有些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,不懂得怎么跟家人以外的人交往,不会沟通,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去解决,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上面那个初中生第一次来咨询时,问我:“老师,我进教室的时候,看到几个同学在那儿坐着,我该怎么跟他们说话?”我问他平时是怎么跟人沟通的,他说就是拿手机查AI。第二次来咨询,他又问我:“老师,我坐那儿学习呢,突然一个女生坐我旁边,我该怎么跟她说话?”经了解,我发现问题出在他的家长身上。他一米八多的个子,上初中后他爸爸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,一直陪读,老师怎么劝都没用。孩子刚入校,到宿舍没一会儿,他爸爸就挨个跟他的同学说,他不太会沟通,希望大家多包容他。孩子跟我说,他当时觉得特别丢脸。
我给他做了几次咨询,还让他爸爸一起来。后来,他爸爸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不再陪读。
孩子再来咨询的时候,我就鼓励他、慢慢引导他,教他进行沟通的行为训练。现在孩子进步很大。
青春期孩子叛逆只是表象,家长要学会找到背后的原因,然后才能对症下药
记者:家长怎么分辨孩子是正常的还是出现了心理问题?
赵迎春:咱就说一个特别常见的例子。孩子上高中住校,在学校憋了一周,周末回家就瘫在沙发上捧着手机“续命”。家长不打扰孩子,做完饭喊孩子,孩子放下手机去吃饭,这就很正常。有的家长一看孩子碰手机就念叨:“天天就知道玩手机!”明明是孩子正常的放松需求,在家长眼里却成了大毛病。
孩子要是抱着手机任家长喊十遍都无动于衷,一玩就是几个小时,这说明孩子对手机有点儿上头了,家长就得留心。孩子要是一天24小时不睡觉刷手机,那妥妥就是沉迷了,家长得赶紧重视起来。因此,判断孩子是否有问题,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青春期孩子经常跟家长对着干,你让往东他偏往西,你让干啥他偏不做。有个妈妈跟我抱怨,说她的孩子以前很乖,但进入青春期后总跟她顶嘴,和她对着干。其实,这个妈妈说的对着干只是表象。她瞒着孩子把孩子最珍爱的小猫送人,还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。孩子满心委屈,冲她发脾气不是再正常不过吗?可家长就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总觉得是孩子叛逆。
所以咱们看待青春期孩子叛逆这个问题,不能只看表面,得学会找到背后的原因,想一想咱们是不是触碰了孩子的“逆鳞”,才导致孩子这样。只有找到孩子叛逆背后的原因,咱们才能对症下药。
青春期孩子厌学的原因有两个:师源性问题和家庭性问题
记者:在您看来,青春期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哪些?
赵迎春:第一个是师源性问题,跟学校老师有关。来我这儿做咨询的一个孩子,高中前期遇到一位体育老师当班主任。体育老师性格豪爽,和孩子们打成一片,处得跟哥们儿似的。在他的带领下,班级氛围轻松自在,孩子的成绩稳中有升,状态非常好,还一路过关斩将,在全国比赛中拿了大奖。后来体育老师的妻子怀孕,他就不当班主任了。接替他的是一位管理风格截然不同的中年女老师,治班很严,处处立规矩,动不动就请家长。最让孩子接受不了的是,之前体育老师允许他带电子产品到学校,适度放松,可女老师严令禁止,短短半个月就没收了他3块电子手表。
一边是理解信任自己的“哥们儿老师”,一边是处处限制自己的“严厉老师”,孩子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。渐渐地,他和女老师从意见不合发展成了对抗,对学习自然也提不起兴趣,最后连学校也不愿意去了。这就是师源性问题。
这并不是个例,有些老师对学生还带着性别偏见,对男生满脸笑意、耐心十足,对女生张口就是贬低的话,比如“你怎么这么笨”“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”,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。青春期孩子本就敏感脆弱,老师这些话就像一把把尖刀,扎得她们满心伤痕,对学习和学校的热情也被一点点消磨殆尽。
记者:对于孩子因为师源性问题厌学,我们该怎么去解决?
赵迎春:第一,家长应当给孩子积极、正向的引导,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事或某个人就放弃自己的未来。调班或更换老师,在高中阶段都很困难。我们也不能期望老师来适应孩子,所以只能引导孩子去适应老师。
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家长和他们的解释风格的影响。当家长给出积极正面的解释时,孩子会获得正能量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相反,如果家长的解释风格是打击孩子,比如“老师说得没错,你就是笨”“老师咋不说其他学生呢,肯定是你有问题”,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委屈,对老师越发抵触。
所以遇到问题时,家长一定要学会正向与孩子沟通。
第二,告诉孩子,我们要学会改变可以改变的,接受不能改变的。孩子将来走上社会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,不可能每个人都跟自己合得来。因此,家长要培养孩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,教会孩子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巧。
记者:您刚才说了青春期孩子厌学的第一个原因,那第二个是什么呢?
赵迎春:第二个是家庭性问题。有个9岁小男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他在班上成绩常年垫底,可一测智商,竟然比同龄人还要高一些。按理说,这孩子的成绩不应该这样啊,深入了解后我发现,他有两个严重问题:感统失调和情感压抑,而这都和他的家庭有关。
孩子小时候生活在一个“2+2+2”家庭——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和父母,6个大人天天围着他转。来咨询时,一道简单的“8+4”算术题,他算了整整一小时都没算出来;我递给他一个袋子,他手刚碰到就掉在地上。这些都是典型的手眼协调能力不足的表现。感统发展其实就像盖房子,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锻炼来“打地基”。比如幼儿园老师教孩子用筷子夹豆子、用勺子吃饭,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其实就是在训练孩子视觉、大脑和运动神经“协同作战”的能力。可这个孩子从小被溺爱,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锻炼感统的机会全被剥夺了。幸好在孩子9岁时发现了问题,还有补救的机会,如果拖到12岁,孩子身体发育基本定型,想改变就难如登天。
孩子的父母后来离婚了,但家里没人正面和他聊过这件事,每当孩子问起爸爸时,他妈妈都避而不谈,而且不让孩子见爸爸。在咨询室里,孩子突然崩溃大哭:“我好想爸爸……”这短短一句话,他憋了多久?一边是感统失调带来的学习困难,一边是无处宣泄的负面情感,在这双重压力下,再聪明的孩子也撑不住——彻底厌学了。父母离异不是伤害孩子的根源,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才是。所以不管父母之间出现什么问题,都别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。因为这些早期的情感创伤,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学习和性格,更会像影子一样,伴随孩子成年后的婚恋观、家庭观,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记者:对于孩子因为家庭性问题而厌学,我们又该怎么去解决?
赵迎春: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,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干。上面那个孩子,其实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阻碍了他成长。很多家长为此犯愁:“那到底咋培养孩子感统协调的能力啊?难道非得砸钱报班?”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课堂:用筷子夹豆子,爬爬垫,走马路牙子练平衡,在家挂一个小飞镖让孩子随手投一投……这些都比报班管用。大脑和神经越用越灵活,多带孩子看五彩斑斓的世界、听千奇百怪的声音、接触新鲜好玩的事物,就是给孩子大脑充电的最佳方式。
还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爱生病、抵抗力差,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家长保护过度惹的祸。家长天天把孩子圈在无菌环境里,生怕沾到一点儿细菌,这可不行,得让孩子接触外界,孩子的免疫力才能提高。以前的孩子经常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,整天一身泥却长得结结实实,就是这个道理。
另外,在情绪管理方面,家长是孩子的活教材。家长遇到烦心事,别急着冲孩子发火,不妨坦诚告诉孩子,今天有点儿烦躁,如果说话或者做事不当,让孩子多包涵,或者暂时离开,出去散散步、听听歌,调节一下情绪。家长这些管理情绪的方式,孩子看在眼里,慢慢也会学着用温和、理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小脾气。
上一篇:习惯性反问,亲子交流中的“暗礁”
下一篇:返回列表